4月18日,后勤集团膳食服务中心联合学校党委宣传部、食品科学学院及北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,在竹园文化广场开展玉兰文化节系列活动之“时节有食·舌尖上的非遗”传统美食文化活动,结合食品安全教育,以沉浸式文化体验打造了一场“可触、可品、可学”的传统美食盛宴。

活动现场,兼善包子、糖人糖画、春芽粑粑等巴渝传统非遗美食制作体验区人头攒动。北碚区兼善餐厅面点师傅手把手教师生揉面塑形,糖画艺人以勺为笔勾勒生肖图案,春芽粑粑糯糯的面皮包裹住艾草清香,让参与者惊讶于食材的可塑性,“没想到面团在掌心变化这么奇妙!”食品科学学院李同学举着造型独特的包子兴奋不已。


创新融入的“你点我检”监管实践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。2名北碚区人大代表、10余名师生代表跟随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走进食堂后厨,系统参观食材采购储存、菜品加工烹制、餐具清洗消毒等关键环节,观察工作人员从食材筛选、烹饪操作到食品留样的严谨规范。“一餐一饭背后是无数细节的坚守,食品安全远比想象中更需敬畏!”参与者张同学深有感触。这种透明化监管模式让食品安全看得见、摸得着。膳食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,该环节既普及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》知识,也构建了学校、监管部门、师生三方共治的监管新模式。


自去年“时节有食”中国传统节日美食系列活动启动以来,已吸引超5000人次参与,膳食服务中心逐步构建起“节气文化为脉、劳动实践为基、食安教育为要”的服务育人新模式。中心将继续尝试将后厨转化为文化课堂、把非遗技艺融入教学场景,让师生在揉面塑形的匠心传承中感知时令智慧,在食品安全检测的实践中筑牢责任意识,实现文化浸润与价值引领的双向赋能。
未来,中心将继续结合传统节日和时节时令,深化“非遗活化+现代转化”的创新实践,以味觉为纽带串联文化记忆,让传统饮食文化在当代校园生活中焕发新生。
供稿:膳食服务中心 涂光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