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来我来,我来这第一铲!”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毕业生宋昱儒戴着厨师帽,抢着从食堂大师傅手中接过大锅铲,略显笨拙地开始在食堂大灶上做自己的第一道菜——鱼香肉丝。

大学生怎么会在食堂学做菜呢?原来这是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后勤集团、校工会联合打造的毕业生党员培训项目。让30余名毕业生党员跟食堂大师傅学做菜,亲手做出一桌原汁原味的“谢师宴”,邀请学院领导、老师、辅导员班主任、家长和陪伴自己四年的宿管阿姨来品尝,作为毕业生的最后一堂劳动课。
这堂课可不是简简单单炒个菜,西南大学后勤集团是认认真真当一门课程在打造,不仅有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,还有考核评分和结业证书。
为了保证教学效果,后勤集团精心挑选了金牌大厨——膳食服务中心质检部部长、一级中式烹调高级技师胡登凯师傅。胡师傅曾被外派到泰国孔子学院等单位专职传授川菜烹制技术,原创的“龙凤戏瓜灯”“橙香猪手”等菜品曾荣获重庆市首届烹饪技术大赛工艺菜金奖和中国名菜。此次授课,他精心选择制定了菜单,鱼香肉丝、回锅肉、宫保鸡丁、干煸四季豆、炝炒莲白、麻婆豆腐,全都是经典的川菜菜品。这些菜品不仅味道经典,也承载了川渝地区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,对在重庆学习生活四年的大学生来说,特别能够引起共鸣,所以胡师傅在理论讲解的时候也讲历史讲民风民俗,务求让学生们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,现场不时暴发出笑声和掌声。

有了大厨带,毕业生们兴致特别高。大家分成五个小组,迫不及待开始自己剁肉馅、拣四季豆。一群青春洋溢的大学生们,戴着洁白的厨师帽和口罩,系上酱红色的围裙,奔忙在亮锃锃的食堂后厨,叮叮当当奏起了锅碗瓢盆交响曲。胡师傅在各组间巡回指导,有的组拉着他求助不让他走,引得现场又是一片欢声笑语。


“我们这道菜叫步步青云,因为有青椒,特别好看。希望同学们能事业有成、步步青云。”“看看我们组的,这是一帆风顺,因为白菜就像我们即将扬起的风帆。”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陆陆续续端上了桌,同学们争先恐后向充当评委的嘉宾们推荐自己的菜。“一鸣惊人”“学以报国”“清清白白”“前程似锦”,同学们都给自己的菜取了好听又有寓意的名字,借此表达自己对师长们的感恩之情和对未来的美好希冀。

说起为什么要做这个活动,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汭雪表示:“即将走上社会的毕业生很多都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。没有了学校价廉物美的食堂,不能光靠没有营养也不安全的外卖过活。所以,我们倡导毕业生首先照顾好自己,好好吃每一顿饭,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体魄,支持自己的奋斗之路。这是学校对毕业生的倡议,更是父母对孩子们的嘱托。”

对此,受邀参加考核打分的毕业生田泓的父亲深表认同:“以前都是我们做饭给孩子吃,今天学校搞这个活动,我真是觉得好。就是要让这些孩子多学习多劳动,好好照顾自己。感谢学校和学院用心良苦。”

为了这份用心,西南大学一直在努力。据西南大学后勤集团党委书记刘建长介绍,集团承担了学校“十大育人体系”建设中“服务育人”项目的牵头工作,接下来将打造更加系统、更具有操作性的劳动教育课程,从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宿舍、食堂、教学楼、校园环境等各个方面统筹规划,让大学生体会劳动、崇尚劳动、尊重劳动,这也是 “服务育人”宗旨的最好体现。
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蒋寒表示,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,让大学生能够辛勤劳动、诚实劳动、创造性劳动,这是西南大学创新思政教育方式,“落实三全育人”的有益尝试。让思政课带上烟火气,让最朴素的劳动作为最后一课,相信也将会让这些毕业生终身难忘。
活动策划人之一、西南大学校工会副主席郑劲松则认为,大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课“学做菜”,把感恩教育、劳动教育、毕业离校教育等融为一体,其实是全国教育大会所强调的“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”的一次生动实践,是当年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“生活即教育”理念的当代实践。
活动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,新华网进行了全程直播,重庆日报、重庆发布、华龙网、重庆晚报、上游新闻等媒体纷纷予以报道。